對老一輩的泛泰雅族人而言,口簧琴的琴聲,不只是音樂,而是一種語言。
過去的文獻資料僅知口簧琴是可以用來溝通,而且是像語言的語意一樣,可以互相了解對方的意思。雖然口簧琴的溝通功能在現代台灣原住民族社會早就消失無影無蹤,而且演變成為純粹的樂器演奏,但是從上述的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發現,口簧琴當成互相可以理解的語言訊號來達到溝通的功能時,不同的族群部落會依照其習俗環境的養成,做出不同的處理方式,以達到溝通的目的。因此,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溝通型態不僅表達單純的音樂特徵,而藉由多方層面的溝通方式與社會環境互動的媒介。
彈撥之間的寓意,琴聲與情身的語彙創作。
口簧琴遍佈於亞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等原住民部落,各種形制其功能性與泰雅族群有共通點,邀請旅人口簧琴演奏藝術家、泛紋面族群演奏家、弦樂跨域合作演出,我們試圖從泛紋面族群口簧琴獨特的樂器,透過器樂本身等功能性,來發展出文化背後的寓意,進而創作出琴與身的身體語言,透過彈撥的聲、曲、調、動作,分析發展出語音模擬化、語意曲調化、肢體情境化、歌樂器樂化為本次實驗性創作文本。
相關連結:
2022苗北心勢力